思想家们的视野由之而转向于对万有之存在性的哲学思考。
《老子》第41章云: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。謷也乎大哉,独成其天!真正意义上的被肯定的大,超越了属人的价值化逻辑,而与天相关联。
(13)褚伯秀:《庄子义海纂微》,第5页。褚伯秀强调:并作的怒生现象中的确有一种存在者所不自知的天机的触发与鼓荡: 天地,禀乎一气者也。冥灵五百岁为春,五百岁为秋,则意味着它的一个春秋就是一千年(或两千年),相比之下,大椿八千年为春,八千年为秋,而其一个生存时间的量级就是一万六千年(或三千二百年)。(18)钱澄之:《屈庄合诂》,第6页。(36)汤之问棘的主体功能是启下,但它同时也具有承上的功能。
晚清史梦兰(字湘崖或香崖,1812-1898)在《题方鹤栖先生七字遗训卷》中说:盖圣人学于众人,无人非师,即无在非学也。见之量有涯,而穷于所不见,则至大不能及,至小不能察者多矣。[3]宋儒对五运说的反动始于欧阳修。
参见市村瓒次郎:《清朝国号考》,《支那史研究》,东京:春秋社,1943年。[120]旧说有谓大清国号取以水克火之意者,按大清国号之本意,清代、史籍均无解释,故后人有各种臆测,但都不足为据。[118](明)赵士锦:《甲申纪事》,见《甲申纪事(外三种)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59年,第16页。谓五行相胜,谓得其德也。
[31]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五,建炎元年五月庚寅条。[62]详见《册府元龟》卷三五至三六帝王部封禅门、(清)秦蕙田《五礼通考》卷四九至五二吉礼四望山川附封禅。
……朕尝论之,君人者在德不在宝。一岁言之,便自有一岁阴阳。后来刘歆创立的闰位之说,也无非是为了弥合德运的断层而想出来的补救办法。《礼纬·斗威仪》专讲帝王五德终始之运,以及五行五声与政教相配之说。
[58]应劭的说法可以代表汉人对封禅的理解:王者受命易姓,改制应天,功成封禅,以告天地。到了明清时代,虽然还时有秦玺复出的消息,但却再也不会有人信以为真或以假当真了,这说明传国玺已不具有任何政治号召力。[17]朱熹的正统论充满了道德批判,我们只要看看以《春秋》笔法著称的《通鉴纲目》就知道了。洪氏之所以被笞,大概是被蒙古统治者当作妄言阴阳谶纬的术士了。
再变而为汉,以至于唐,五季为极。[35]张方平:《乐全集》卷一七,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。
[71]历代正统之争,传国玺往往是焦点所在,因为德运毕竟是一个抽象的意念,它需要一种物化的信据来加以证明。[120]关于清朝统治者对五德终始说的态度,从高宗作于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的《题大金德运图说》诗序中看得最是清楚: 五德之运,说本无稽。
靖康二年(1127年),高宗重建南宋政权,初议年号,黄潜善定为炎兴,[31]最后确定为建炎,——炎兴、建炎都是火德中兴的意思。虽然欧阳修们的政治伦理观念在宋代是高调的、前卫的,但到元明清时代就变成了普世的价值观。[77]见《辍耕录》卷二六传国玺、《元史》卷一二二《按扎儿传》。[71](元)郝经:《陵川集》卷一九《传国玺论》,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。[88]按照他们的说法,元代以后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是由宋代所决定的,唐、宋分属于两个时代,而宋元明清则同属一脉相承的一个历史单元。[119]李自成为何号称水德?显然是因为一般人多以明朝为火德,故取以水克火之意,其直接的理论依据是民间通行的五德相胜说。
但火德、土德两说相持不下,终无一定之论。礼部尚书傅瀚言:‘窃惟玺之用,以识文书、防诈伪,非以为宝玩也。
从宋代典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,五运说在那个时代的知识体系中仍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。从传统政治文化的变迁来看,这种看法确实很有见地。
太极动而生阳,动极而静,静而生阴,静极复动。我觉得,这个疑问应该从宋代理学家的宇宙系统去求得解释。
[16]一般认为,《通鉴纲目》成书于朱子门人赵师渊,而《凡例》则出自朱子之手,故正统、无统之分完全可以代表朱熹本人的意见。在宋辽金时代,五德转移的传统观念仍顽固植根于世俗中,尚未退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,从政治舞台到社会意识形态层面,随处可见它的影响。是神器大宝,必当扼喉而夺之,则乱臣贼子,释然得行其志矣。明朝亦为火德,故亦当去羽音。
不消说,朱子的无统说与欧阳修的绝统说是一脉相承的,清人何焯云:正统有时而绝,欧公千古特出之见。永乐十七年(1419年),礼部郎中周讷建请封禅,上曰:‘封禅非古也。
[92]《元史》卷一八《成宗纪》,元贞元年闰四月庚申。[114]这是我看到的有关明朝土德说的最早记载。
参见(明)王鏊《震泽集》卷二五《礼部尚书傅公行状》。[113]罗玘:《圭峰集》卷六,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。
[118]赵士锦是大顺军攻占北京后留用的旧明官员,此记载当得自其耳闻目睹。[14]显而易见,这样的正统观与五运代迁,皆亲承受,质文相次,间不容发的说法是格格不入的,这就是宋代以后道德教化的结果。[34]尹洙:《河南先生文集》卷三《河南府请解投贽南北正统论》,《四部丛刊》本。[41]《直斋书录解题》卷四编年类。
故自秦推五胜,以水德自名,由汉以来,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。[63]宋儒对封禅的批评,主要理据是封禅之文不著于经典,叶适直言:封禅最无据。
[42]由于后来五运说的衰微,这些观念落伍的著作都未能保存下来。[67](清)张玉书:《张文贞公集》卷三《停止封禅等议》,乾隆五十七年松荫堂刻本。
[43]王应麟:《小学绀珠》卷一天道类五运(五胜),中华书局影印《津逮秘书》本,1987年。刘乐贤:《简帛数术文献探论》,武汉: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3年,3—5页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